1733 字
9 分鐘
【Linux】在 VirtualBox 安裝 Ubuntu Server
電腦的作業系統是 Windows 11,本篇記錄一下在 VirtualBox 做一台 Ubuntu Server 虛擬機的流程。
VirtualBox
為何選擇 VirtualBox?
VM 領域另一個知名選擇是「VMware」,以前進階版要收錢、現在已開放個人免費使用,不過要先註冊帳號才能下載。
與之相對,「VirtualBox」開源免費,該有的基礎功能也都有,以我的練習與測試需求而言應該都沒問題,所以選用它。
安裝流程
安裝本身其實很簡單,一路下一步到底就好。
Ubuntu Server
為何選擇 Ubuntu Server?
選 Ubuntu 的理由很簡單——最多人用、也代表線上學習資源最豐富。
Linux 發行版很多,其中有兩個大系:
- Debian:由社群維護,更新較頻繁、套件較豐富
- Ubuntu 屬於此系
- Redhat:主要是企業在用,穩定性高
- RHEL(Red Hat Enterprise Linux)是 Red Hat 公司維護的商業版本
- 其開源的上游版本是 Fedora
而到了 Ubuntu 的 下載頁 、還會看到數種版本:Desktop 帶有 GUI、適合當個人電腦使用;不過我的目的是作為伺服器的作業系統,所以選擇 Server、相對也比較輕量。
安裝流程
建立 VM
- 準備好 Ubuntu Server 的 ISO 檔
- 在 VirtualBox,點擊上方的[新增]按鈕
- 「VM Name」:給這台 VM 一個名字,只是在 VirtualBox 裡辨識用的
- 「ISO Image」:選擇剛剛準備好的 ISO 檔
- 「Proceed with Unattended Installation」:取消勾選它
- 中文翻譯為「無人值守安裝」
- 這個功能是簡化安裝流程;但我就是要學手動一步一步安裝、設定的。
- 「OS」、「OS Distribution」、「OS Version」:通常會根據 ISO 檔自動設定好
- 到「Specify virtual hardware」區塊,設定記憶體(Memory)大小和 CPU 數量
- 如果 host 的硬體規格可負擔,記憶體可設為 4096 MB、2 CPU
- 這頁還有個「Use EFI」選項,但我目前不太懂,先略過它、預設不勾選
- 到「Specify virtual hard disk」區塊,設定虛體硬碟
- 通常就選預設的「Create a New Virtual Hard Disk」、建立一個新的虛擬硬碟
- 在 host 上,它會是一個 VDI 檔
- 容量就看使用需求,我就用預設的 25 GB
- 通常就選預設的「Create a New Virtual Hard Disk」、建立一個新的虛擬硬碟
- 最後按下[完成],VM(虛擬機器)就建立好了~
- 這部分可以理解為普通電腦的硬體;作業系統還沒安裝。
設定 VM 的網路
這裡還要去修改某個預設設定,之後網路連線會比較方便。
- 在 VirtualBox,左鍵單擊選中 VM 後、點擊上方的[設定],然後在左方找到[網路]頁籤
- 把「Attatch to」設為「橋接介面卡」
- 預設的「NAT」:VM 可連接到外網,但是其他電腦無法連線到 VM
- 「橋接介面卡」VM 與 host 就像在區域網路裡的兩台獨立電腦,可分別取得不同內網 IP、互相連線,適合作為伺服器
安裝 Ubuntu Server 作業系統
- 在 VirtualBox,左鍵雙擊 VM 開機
- 在第一個畫面,用 上、下 選擇「Try or Install Ubuntu Server」後按 Enter、進入 Ubuntu 安裝流程
- 接下來在 Ubuntu 裡的操作都是用鍵盤,用方向鍵選擇、 Enter 確認。
- 選擇語言:預設的「English」
- 鍵盤設定(Keyboard configuration):預設的「English (US)」
- 選擇安裝類型(Choose the base for the installation):預設的「Ubuntu Server」
x是勾選、反之則是未勾選- 外框
( )是單選 radio、[ ]是複選 checkbox - 用 空白 切換勾選或取消勾選
- 網路設定(Network configuration):我對網路不熟,預設就好 XD
- 預設設定下會是浮動 IP
- Proxy configuration:預設空白
- Ubuntu archive mirror configuration:預設的 mirror address 就好
- 硬碟設定(Guided storage configuration):預設使用整個硬碟(也就是之前建立 VM 時設定的 25 GB 虛擬硬碟,通通給它)
- 預設會勾選「Set up this disk as an LVM group」,方便之後改變磁碟分區……不過我不熟,總之就照預設勾著。
- 儲存空間設定(Storage configuration):看起來好複雜,還是不要亂動、預設就好 XD
- 會跳出一個「Confirm destructive action」確認視窗,簡單而言就是即將格式化硬碟;由於這是 VM、指的也就是之前建立 VM 時設定的 25 GB 虛擬硬碟,剛建出來的、裡面沒資料,所以就放心[Continue]下去。
- 使用者設定(Profile configuration)
- name:使用者名稱,僅影響顯示與辨識
- server name:這台 VM 對外的裝置名稱
- username、password:使用者帳號與密碼,開機登入、
sudo等時機要用的資訊,要記好
- 是否升級為 Ubuntu Pro?(Upgrade to Ubuntu Pro):不要,預設「Skip for now」
- 設定 SSH(SSH configuration):勾選「Install OpenSSH server」、在此先安裝,之後就可以從 host 或其他電腦連線進來操作
- 順便安裝一些常用套件(Featured server snaps):根據需求選擇
- 我在這裡裝了 docker
- 接下來等個兩、三分鐘,「Reboot now」選項出現後就可以 Enter 它——然後出現「FAILED」,沒關係、那是因為在 VirtualBox 的 VM 環境裡,再點一下 Enter 就能正常重開機了
- 重開機後會馬上跳出一個登入提示,不過先等一下、它還會再跑一些安裝……;大概等個三、五分鐘、登入提示後不再出現東西時,再輸入使用者帳號與密碼登入
- 在 Linux 打密碼的過程不會出現
*,要習慣一下
- 在 Linux 打密碼的過程不會出現
- 成功登入,就大功告成~
初始設定一些東西
這部分不一定要做,看個人偏好。
- 更新所有套件
sudo apt update:上網取得有哪些套件可更新sudo是以系統管理員身分執行的意思,要再打一次使用者密碼
apt list --upgradable:根據剛剛取得的結果,列出有哪些套件可更新sudo apt upgrade:根據剛剛取得的結果,更新這些套件
- 改時區
timedatectl:查看目前的時間與時區資訊- 預設時區是
Etc/UTC (UTC, +0000)
- 預設時區是
sudo timedatectl set-timezone Asia/Taipei:改到台灣時區
關機
可以的話,還是盡量用作業系統裡的關機、不要直接從 VirtualBox 關機。
Linux 關機同樣是用指令:sudo poweroff;重開機是 sudo reboot。
後記閒聊
SSH 連線留到之後跟 SCP 傳檔案一起作為一篇好了。